从上林三里到忻城滂江的壮乡文创旅游考察
2019年7月26-28日,betway必威“广西大明山东侧壮族乡村文创旅游发展情况调查实践队”的队员沿着当年上林南丹卫士兵送徐霞客从上林县三里镇到忻城县红渡镇渡河乘船北上宜州的线路,从上林三里镇走到了忻城古蓬镇以及红渡镇的滂江流域,先后走访调查了上林三里镇的独秀峰、汇水河畔摩崖石刻、三里歌圩、南丹卫遗址等遗址遗迹,以及滂江两岸的东因村、下俭村、内联村、古蓬镇、局地村、古思起义烈士纪念碑、东岸屯、福增村等地。
7月26日上午9时,实践队队员们在三里镇文化站刘站长的带领下,前往三里镇的独秀峰考察徐霞客游踪遗址。队员们一边听着刘主任的介绍,一边爬上山洞内。观察发现,独秀峰脚下的山洞里原有一座寺庙,现已拆除,洞里遗留有几块碑和多处石刻,现场堆积建筑材料,准备重现徐霞客当年考察观景平台。随后,实践队来到公路边的汇水河畔船山下。山壁上保留有三块较大的摩崖石刻和几块小的石刻,一块是“千军镇”摩崖石刻,在其旁边还刻有“千古伟绩”四个大字,摩崖石刻高3.4米,宽1.5米,记录了“八寨之乱”前后200余年历史。同一处崖壁还有一块较大的石刻,是清代光绪年间上林县知县王方田上京都前与诸友于汇水桥畔饯行时所书。除了石刻,山脚下还立着一座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烈士纪念碑。与村民的交流,还让队员们了解到当地每年端午节壮族村民在汇水河码头举办“渡河公”祭奠祈福活动的特色风情,届时村民们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渡河公"和粽子放在一艘艘祈福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放船沿河漂流,让点点河灯带走岁月不幸与忧伤,带来家人生活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上林县三里镇文化站刘站长带领队员考察摩崖石刻碑林
离开摩崖石刻碑林,队员们驱车前往三里镇的“三里歌圩传承基地”。镇政府在榕荫如盖的歌圩场地建起一座三面回廊的传统建筑,队员们一边听着刘站长对歌圩现状及当地政府未来建设发展规划,一边对两边回廊墙上贴着的上林非遗图文简介拍照收集资料,并与歌圩场上休闲的村民沟通交流。据村民介绍,“除农忙外,平时这里都会聚集着爱唱山歌的人,尤其在圩日,甚至还有从来宾远道而来的人”。
三里镇文化站刘站长介绍三里歌圩保护传承情况
7月26日下午开始,实践队队员们沿着徐霞客的踪迹,到达忻城古蓬镇。在两天多的时间里,队员们冒着烈日,依次对滂江两岸的东因村、下俭村、内联村、古蓬镇、局地村、东岸屯、福增村、红渡镇的人口姓氏、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村落布局以及民俗信仰等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每到一个村子,指导老师针对调查重点对队员们进行讲解,然后队员们根据老师的任务安排分组行动。7月下旬的滂江两岸,正值村民下田抛秧的农忙时节,抵达村子之后,队员们先自行对村寨的村落布局、自然生态进行了调查,其中一组队员到村委会找村干部进行村寨生产生活情况、历史情况、人口姓氏情况等方面的了解,以及村干部对当地发展旅游的建议与态度,并将村委会外墙贴的公示等进行拍照以及族谱等资料的收集,一组队员到村内大树脚下等村中老人集中的地方,同村里的老人家进行口头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村子的历史、壮族文化、信仰文化等内容,并对村中祠堂、土地庙的历史以及相关祖先祭祀、信仰活动进行调查,还有一组队员则是前往滂江河,调查这个村子区域内的滂江河的水质、河畔的主要植物等自然环境情况,并随机对村民进行访谈,掌握村民对八寨历史文化、古思起义以及壮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实践队在忻城县古蓬镇滂江两岸调查访谈
7月28日下午6时,三里至古蓬的调查结束。在7月26日-28日的三天里,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调查发现三里镇至古蓬镇30公里线路上的三里歌圩、南丹卫遗址、清秀山遗址、汇水河石刻和滂江两岸古八寨壮族乡村等丰富深厚的历史遗存,壮族特色乡村文创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其中,滂江起源处的古蓬内联村淩滂、淩从两大天然水域水质明净清凌,沿岸风光秀丽,乡村星罗棋布,古道古桥穿梭往来,徐霞客从三里古镇北上穿越古蓬八寨,于红水河罗墨渡北去贵州云南,遗存有大量考察笔记内容,另有“八寨起义”、“古思起义”等红色文化、八寨文化、壮族文化、土司文化和军屯文化等内容。为详细了解滂江沿岸壮族传统建筑样式,实践队还深入古蓬深山,重点考察了壮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村天马屯,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离别时已是黄昏,双方互赠礼物以表达情意。
指实践队员在古蓬镇古思起义纪念碑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