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邮箱    书记邮箱   
科研动态

第三届(2019)南岭走廊论坛嘉宾发表主题报告

发布日期:2019-10-14   浏览次数:

第三届南岭走廊论坛于2019年10月12日上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betway必威屏风校区隆重开幕。在开幕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经理宋德剑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唐孝祥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伟然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李忠斌教授4位嘉宾分别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宋德剑教授作了题为《客家研究的范式转变:南岭的视角》的主旨报告,从三个方面对该主题展开讨论。首先指出了南岭民族走廊研究的研究设想:第一,南岭民族走廊研究中汉族的缺失;第二,提出了客家族群在南岭空间的分布问题。其次,宋德剑教授讨论了南岭与客家的形成,认为其来自于主流观点里中原南迁、融合论、土著说和文化传播说等,引出了分属闽粤赣三省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粤北的客家族群文化的同质性形成话题,认为客家文化形成原因之一是多元化的谋生方式。随后,指出了客家研究的未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第一,区域边界的“固化”与研究的“碎片化”、“地方化”;第二,“民族志”的书写方法与学术视野的“缺失”;第三,“民俗研究”的取向与历史主体的“空白”。最后,提出客家研究范式转变研究中新的方向和议题,认为应该在研究视野上实现超越学科与地域,并且要继续重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宋德剑教授发表演讲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唐孝祥教授作了题为《南岭走廊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色延续策略》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唐孝祥教授指出南岭走廊地区我国是至今传统聚落保存最好、数量最多、最具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区域之一,其传统聚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形态多样,特色鲜明,价值丰赡是建筑美学研究和风景园林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分析了南岭走廊的传统聚落文化景观价值,总结出了历史价值深厚、文化价值丰富、科学价值突出、艺术价值多彩四个特点;提出了南岭走廊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审美的适应性特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自然适应性是指传统聚落对气候、地理以及本土材料的适应性,通过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营造,一方面满足传统村落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有增加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的居住价值和景观价值;社会适应性特征是指传统聚落及其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达出特定时代的社会理性,记录社会变迁、反映社会思潮、折射出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性;而传统聚落的人文适应性是聚落发展和追求的目标,决定传统聚落的丰富性和差异性。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体现南岭传统聚落的价值观、思维观、宗法观、环境观和审美观;认为目前南岭走廊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保护存在以下三种问题:1.传统聚落风貌保护问题突出;2.传统聚落空心化问题堪忧;3.文化传承问题任重道远;并针对目前南岭走廊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保护现状与问题,对南岭走廊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提出了三点保护思路与策略:1.强调因地制宜,传承地域技术特征;2.体现时代理性,彰显社会时代精神;3.展现文化特色,弘扬人文艺术品格。

 

 唐孝祥教授发表演讲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张伟然教授作了题为《从曾静“蒲潭”的发现谈南岭走廊历史文脉的梳理与开发——兼论罗霄山脉与南岭走廊的历史渊源》的主题报告。张教授以自身研究曾静“蒲潭”的过程为例,详细解释了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及相关研究方法。首先,张教授介绍了曾静其人,曾静具有传奇的人生,是清末的反满英雄和革命先驱,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张教授介绍了自身探寻曾静活动空间的历程,2014年,张教授第一次探访了永兴县史志办获得相关资料并拜访鹏塘族人并查阅鹏塘张氏族谱、曾静岳家何氏族谱,并撰写《曾静的书馆》一文。2015年,张教授第二次借助历史人类学手段,探访曾静岳家,探问当地与永兴曾氏通婚村庄,并走访永兴曾氏村庄,寻找“蒲潭”,但访查“蒲潭”无果。2016年张教授进行了第三次探访,他先去永兴鲤鱼塘查曾氏族谱找到了曾衍静、蒲竹潭,据修谱习惯,可知:曾衍静=曾静,通过语言学、地名学考证,可知:蒲竹潭=蒲潭,并经曾氏族人确认,蒲竹潭在大布江较头,张教授赴较头实地踏访,搜集到与曾静、蒲潭的民间传说,最终发现:曾静故居已于民国年间售与何氏,今为大布江电站管理所。张教授对曾静的探访研究给了我们无限的启发,做地方史研究,应该遵循一定规范,应该先查文献,然后下田野,不能想当然。同时张教授的报告也提出了新的展望,他希望学者要高度重视历史人类学手段的运用,发掘各种民间史料,诸如族谱、碑刻,以与国家层面的史料相互佐证,并希望南岭走廊、罗霄山脉南段各相关单位密切互动,共同推进这一区域研究不断深入。

 

 张伟然教授发表演讲

 

李忠斌教授发表了题为《特色村寨价值发现与乡村振兴》的主旨演讲。他认为,特色村寨作为客观存在,其价值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特色村寨的价值会随条件的改变呈现出不同的方式,特色村寨具有景观价值、文化价值、空间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五大价值;实现乡村振兴,充分利用村寨,要从“根”“魂”“点”“能”四方面来发展村寨;发展村寨,可以从村寨民族旅游、村寨消费(农家乐)、村寨文化产业、村寨民宿产业、村寨创意产业、村寨康养产业、村寨养老产业、村寨流通产业和以村寨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这九方面着手。同时李忠斌教授还对发展特色村寨提出了十一点建议:1.乡村振兴的空间在乡村,核心在振兴;2.不能把乡村变为城镇;3.坚持有限利用、合理利用、高效利用三大原则;4.保留村寨的本真性、传承性以及生活性;5.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适度利用;6.以文化为内核,挖掘文化的符号价值;7.突出村寨差异性;8.保持村寨本真性;9.加强村寨与三产深度融合;10.有序开发,平衡各方利益;11.发展村寨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规范下的企业为主体,同时提高村民参与度。

 

李忠斌教授发表演讲

 



上一条:公司师生参加第十三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

下一条:“道路与聚落”主题研讨纪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