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论坛议程,2019年10月12日下午,第三届南岭走廊论坛之A组分论坛讨论在betway必威屏风校区教7栋401室举办。9位参会代表围绕“道路与聚落”这一主题,结合本人论文成果制作PPT展开详细阐述,提出观点进行学术分享与交流。主题论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吴声军副研究员担任主持评议人,下半场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于笛讲师担任主持评议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经理宋德剑教授担任上下半场评议人,会场秘书由betway必威硕士研究生黄婉妮担任。
研讨会现场
上半场共有5位代表进行了宣讲,其中,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betway必威江田祥副教授的《南岭走廊关隘与交通差役——以广西严关为中心》一文,以广西兴安县严关作为研究对象,以南岭关隘的学术史为引,考证了广西严关的创建与得名、兴修与维护、交通建设和差役承担三个方面,指出现今以严关为例的仍然纠纷不断,学术界还需要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betway必威江田祥副教授
betway必威研究生杨静凤的《民族旅游村寨农户生计脆弱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朗德上寨为例》一文,提出脆弱性是衡量贫困的重要特征与指标,也是返贫的重要缘由。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民族旅游村寨农户生计资本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贵州千户苗寨、郎德上寨的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及生计资本脆弱性进行分析。厘清了案例区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民族旅游村寨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对策建议。
betway必威硕士研究生杨静凤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马露霞的《道路与聚落兴衰——路学视角下的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探究》一文,以乌兰县和格尔木市为例,分析了青藏线上的两个站点乌兰县和格尔木市。指出道路作为一种国家意志给地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提出国家的强势与地方社会的灵活应变对造成两个地方不同时期的不同遭遇值得我们深思。更进一步,如何避免“因路而兴、因路而衰”的恶性循环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马露霞
betway必威硕士研究生肖树林的《壮族旅游村寨景观基因信息链识别及特征研究——以龙脊梯田景区为例》一文,提出景观基因的挖掘对景观原真性的保护及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并识别壮族旅游村寨景观基因体系,设计壮族旅游村寨景观基因编码模型,构建壮族旅游村寨景观基因信息链,生成壮族旅游村寨景观基因谱系图。厘清了案例区景观基因特征,并提出了民族旅游景观开发的对策建议。
betway必威硕士研究生肖树林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金兰的《以道路开辟与西南地区的内地化----以都柳江上游古州为中心的考察》一文,指出贵州处于西南诸省的枢纽位置,是因交通而兴的省份,并以贵州省都柳江流域上游的古州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清代雍正年间中央王朝对都柳江上游水道疏浚与驿道开辟对黔中古州的社会结构的改变、儒学教育的兴盛以及市场体系的构建的影响,论证了道路的开辟对贵州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李金兰博士研究生
上半场结束,吴声军副研究员对五位发言人的主题讨论进行总结发言,评议人认为,道路是学界的热点,古道、公路、水路影响地方经济文化,不论是潇贺古道,还是现在的道路,修路总体上对地方的经济文化有促进作用。五位发言人都呈现了详细的资料和严密的论证过程。
下半场共有4位代表进行了宣讲,其中,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黄瑜副研究员的《清代都柳江下游的路桥网络延伸与关公信仰传播——以峒地村寨“五百河里”为例》一文,以人类学的视角对都柳江下游、南岭山脉以南地区的“峒地”村寨中清代路桥网络的延伸与关公信仰的传播过程进行追溯,分析论证了清代雍正年间,王朝国家对都柳江水道的开辟与疏浚,使得黔桂粤三省之间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路桥”网络由沿江地带逐步向高坡山区延伸,“路桥”成为了当地祭祀关公的重要场所,“路桥”的经济网络功能与关公的象征意象进一步结合,成为当地村寨信仰祭祀的重要空间景观,并在其后并指出与(架)桥有关的地方习俗、文化观念、仪式以及关公信仰与祭祀仪式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黄瑜副研究员
betway必威硕士研究生黄婉妮的《南岭走廊民族红色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报告——以龙胜千年侗寨广南屯为例》一文,介绍了广西龙胜平等镇广南村屯的基本概况,并通过田野调查对广南村屯的红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类,分析总结了龙胜千年侗寨广南村发展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提出了针对千年侗寨广南村屯在红色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的新思路和建议。
betway必威硕士研究生黄婉妮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伍磊的《高速公路与社会变迁:基于湘西花垣澎湖苗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一文,以湖南省湘西州麻栗场镇的传统苗族村落澎湖村为研究案例,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讨论了传统苗族村落在高速公路嵌入后,该村落所发生的社会变迁的具体表现,分析了高速公路如何影响小地方与大世界之间的关联性,为少数民族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与地方民族社会文化发展提供研究范例。研究主要从高速公路的文化意涵、澎湖村的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入手,经过一年的田野调查,得出了地方交通网络立体化、快速流动的人、物与信息、生计方式的“多元”、村落社会的“失序”四个研究结果,并指出高速公路是人类“速度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国家权力的深入及资源整合的快捷道路空间,加速了我国从地域性社会向移民性社会的转型。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伍磊
betway必威硕士研究生王影雪的《文化线路视角下潇贺古道遗产价值及保护研究》一文,以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潇贺古道作为研究对象,对古道沿线遗产资源进行登录和判别,分析其遗产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对照《文化线路宪章》进行文化线路要素和遗产价值分析,并针对古道现状提出了三点遗产保护策略:以文化线路为导向,实施“点-线-面”保护模式;以遗产价值为基点,构建利用型保护体系;强化社区参与,构建区域协同保护机制。
betway必威硕士研究生王影雪
下半场结束,于笛讲师对四位发言人的主题宣讲进行总结发言:这一场的主题是聚焦聚落和道路,道路的建设和修缮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一个状态,一个道路对地方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从很早很早开始,只要国家权力试图深入的地方,就开始修筑道路,比如秦始皇在五岭修筑驿道,到了唐宋,开始修筑大量驿道,活跃了岭南与中原的交流,到了明清以后,对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国家权力更加深入,道路的修筑更多而且更加地的完善,所带来的整个变化就更加显著。如果说从上古到中古,修筑道路是国家权力驻扎的象征,明清以后就是地方社会怎样融入国家的互动。中山大学的黄瑜,从他的报告中可以看到都柳江的路桥带来的关公信仰的传播,关公本来是发源于北方的,但为什么到处都能扎根,肯定是和道路的修筑是分不开的,要注意的就是,关公信仰,到底是道路修筑带来的,还是当地人本来就有这个信仰,然后在修筑道路以后,对道路进行保护呢?这个前后关系可以去思考;王影雪说到的潇贺古道,基本上是沿岭南西段设置的,遗产很丰富,接下来要注意的是,提出了那么多遗产,哪些遗产是对应它的历史背景,需要加以应用的;黄婉妮说到的胜千年侗寨广南屯,红色资源很丰富,红色资源是怎么样融入这些传统历史要素的,怎样加以保护,这一块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武磊的报告给我们印象很深,这个传统苗族村落已经有了国道,可是国道却没有带来那么大的商机和当地社会的变迁,就像我们今天一样,高铁沿线早就有了铁路,但是却没有带来那么大的收入,高铁才带动了整个旅游还有商业的发展,原因就是我们整个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都想去追求快捷,所以造成道路形态的不断的升级,给社会带来的一些变化。
会议闭幕式上,于笛讲师作为A组代表对分组讨论结果做总结发言。他总结道:江田祥教授,考察了百姓与地方社会在通过当差、僚役的国家互动关系,严关在整个区域历史社会变迁的作用和地位;中山大学黄瑜女士,考察了清代都柳江的路桥兴修与关公祭祀的前后关系,路桥修筑对关公信仰在当地的传播,和带来的社会变迁;betway必威的四位硕士生,他们结合本地的文化资源特色,对广西这边的少数民族聚落的考察,杨静凤同学考察的千户苗寨,紧密结合精准扶贫这一时代话题,来考察它未来生计的出路,给了很多量化和模型化的一些措施,希望她以后能为当地做一些智慧建设;肖树林同学,运用了景观基因的概念,来分析龙脊梯田自然和人文的交流的形态,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认识;还有黄婉妮同学,对广西的侗寨,进行了资源的罗列和开发的设想,特别是对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怎么保护和传承进行的思考,对我们的启发很大;王影雪同学,是对潇贺古道附近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历史定位和未来保护的策略分析,横跨古今;另外中山大学的博士生马露霞,研究了青藏铁路的修筑对整个青海、西藏,特别是格尔木这个城市的作用,给当地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以及当地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黄瑜老师,考察了都柳江上游的道路开辟与当地人的融入;武磊博士是从高速公路这个交通类型来考察江西苗族村落的社会变迁,道路的兴修,以及社会变迁。总结发言完毕后,主持评议人及嘉宾为报告人发放聘书。
主持评议人及嘉宾为报告人发放聘书